【前言】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加强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2021年是3.18讲话两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为纪念3.18讲话,献礼建党百年,经研究,学院决定开展思政课公司产品专家谈系列报道活动,对学院教师自2019年3月18日以来公开发表或未发表过的关于思政课公司产品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宣传展示,旨在研究、宣传和推进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充分实现思政课在担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课程作用。
以问题意识指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
吴楠
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风格,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马克思就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建马克思主义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带着现实问题不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话,教学效果和目的只有在这种对话过程中才能实现。
一、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这种必然性并不排斥马克思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烈的问题意识就是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正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才能超越前人,实现人类思想史上伟大变革。
马克思在大学时代遵从老马克思的意愿,首先选择的是法律专业。马克思并没有陷入纷繁复杂的法律条文之中,而是试图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来解决自己的世界观问题,即“应该”和“是”的矛盾问题。当时德国法律条文的哲学基础是康德和费希特哲学,即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这种哲学高度肯定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但无法解决当时德国的现实问题,这就是马克思放弃法律专业,而选择黑格尔哲学的根本原因。
黑格尔认为康德只是提出了问题,而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康德的实践理性只是一种应当,而没有深入到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去。黑格尔认为问题的解决不能依赖于外在的伦理干预,而要依从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显然,黑格尔的客观辩证法契合了马克思要解决现实问题的主观意愿,马克思转向黑格尔哲学正是这种问题意识牵引和导向的必然结果。
大学毕业之后,马克思来到《莱茵报》工作,他迫切希望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现实并非如此。马克思遵循黑格尔的思路,把国家当作普遍理念的代表,希望国家在改变现实中发挥主导作用。普鲁士政府在制定《林木盗窃法》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做派,不是代表普遍理性,而是站在私人利益的立场上,沦为私人利益的工具。“应该为了保护林木的利益而牺牲法的原则呢,还是应该为了法的原则而牺牲林木的利益,——结果利益占了上风。”这种结果极大地动摇了马克思的世界观,马克思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
在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认真学习了费尔巴哈的一般唯物主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文献,逐渐发现所有制结构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所有制决定法和政治。马克思意识到现实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离不开客观的社会历史本身,而不是依靠客观精神。马克思转到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但并不满足于费尔巴哈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因为费尔巴哈总是逃避现实问题,试图用人的抽象本质来超越现实问题,实际上这种超越是虚幻的。马克思认为“应该”与“是”的矛盾离不开对市民社会和政治的分析。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为了破解市民社会,马克思开始钻研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经济学家并不是像费尔巴哈那样研究自然物和实体,而是试图透过表面的物像,发掘物像背后的客观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才是现实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为解决问题的指明了方向。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弊端是没有历史地分析这种客观的经济关系,而是把它当作永恒的事物,重新陷入形而上学之中。马克思要解决的问题恰好是如何超越这种物束缚人的经济关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有深刻的一面,超越了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但是也有忽视辩证法的致命缺陷。黑格尔的辩证法再次给予马克思以启发,马克思此时才真正理解黑格尔为什么用绝对精神来超越市民社会。这种超越意味着市民社会不是永恒的,而是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未来将有更美好的社会来代替它。
马克思意识到要解决现实问题,就必须超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自然性,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性、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虚幻性以及英法社会主义的空想性,这就需要建立新的社会历史观,找到新的历史出发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了社会历史的出发点是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现实问题产生于社会历史实践,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同样依赖于社会历史实践。
可以看出,强烈的问题意识是马克思创建马克思主义的先导和前提,马克思就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开创人类思想史上的哲学革命。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需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诞生在大学校园和课堂上,而是诞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实践中。不管是从哲学史、基本原理,还是从现实发展的角度来阐释马克思主义,都要遵循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 问题的基本精神。只有以问题意识来指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走进现实生活,从而使员工深刻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绪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等内容。其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绪论的核心问题。只有深刻理解这个问题,才能使员工意识到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员工才可能从思想深处真正重视这门课的教学。而要讲清楚这个问题,不能一味地说教,而是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来讲,深挖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使其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
第一章主要讲授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在讲授的过程中发现,员工对于自然世界的物质性比较容易理解,而对社会的物质性和客观性颇有疑问。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这个问题集中分析。市场规律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体现,这种规律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以铁的必然性彰显它的客观存在。把深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今天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大大降低了员工理解的难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性。在讲授唯物辩证法时,员工反映内容比较抽象,应该说员工反映的问题不无道理。从列宁的观点来看,唯物辩证法是与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批判紧密相连的,“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列宁说的这门科学就是政治经济学,根本目的在于批判资本主义。唯物辩证法如果仅仅局限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和三大规律,就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问题的基本精神。所以应该联系当今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的普遍性经济危机来讲述唯物辩证法,使员工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和内部矛盾,资本主义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历史的一个发展阶段。
第二章主要讲授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本章的核心问题。紧扣这个问题才能讲清楚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以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他们的超越。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但很多同学又陷入了实践本体论的理解,无法对实践本身做出辩证的理解。所以要讲清楚马克思的实践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条件,马克思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寻找答案。否则这种实践就是一种抽象的实践,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费尔巴哈的人本质并没有根本区别。
第三章主要讲授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本章的核心问题。只有理解这个问题才能讲清楚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与其他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社会概念的区别。在讲授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同学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做出过于客观化的理解,从而无法真正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解决这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实践的正确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并不是离开人的实践活动而独立存在的客体,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必须在前人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下进行,同时也具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并不是简单复制前人的东西,而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所发展。“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3](p92)只有正确理解实践的两重性,才能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主要讲授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核心问题是剩余价值是的生产。只有讲清楚这个问题,才能理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与前资本主义自然经济的区别,以及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在讲授的过程中,发现员工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道德的层面上,而没有达到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商品只有在市场上完成交换,才能维持资本主义的生产,所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但商品交换表面上是平等的,但对于工人来说实际上是不平等的,劳动力商品可以创造出来比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只有科学揭露出剩余价值才能使员工认识到西方意识形态宣扬自由平等的虚伪性,才能使员工认识到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才能使员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第五章主要讲授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核心问题是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只有讲清楚这个问题才能透过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现象,看到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趋势并没有改变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相比,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劳资关系、分配关系、阶级结构、政治制度等方面发生了很多改变,再加上西方媒体的强力宣传,使员工产生错觉,好像当代资本主义在很多方面越来越接近社会主义。其实并不是这样,无论当代资本主义如何变化,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的本质不会改变。明白这一实质对坚定员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六章主要讲授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如何从空想到科学。讲清楚这个问题才能把科学社会主义与形形色色的空想社会主义区别开,才能坚定员工的社会主义信念。马克思一生有两大贡献:一是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创建了唯物史观;二是发现剩余价值,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由于剩余价值在第四章已经讲过,员工比较容易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员工疑问较多的是如何在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马克思所处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比较发达,而在俄国和中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所以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同于马克思所设想的道路。所以,一方面要讲清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要根据具体国情,讲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的多样性和艰巨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第七章主要讲授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核心问题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只有讲清楚这个问题,才能驳斥共产主义渺茫论,帮助员工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一生的奋斗目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当代资本主义无论怎样调整自身的生产关系,包容生产力发展的空间都是极其有限的,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固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所以,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共产主义并不是离现实很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共产主义迈进。把共产主义与现实联系起来,对于帮助员工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以问题意识统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重大意义
有助于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目标,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简单相加,而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实现的,尤其是在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讲清楚马克思分析社会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历史过程,才能使员工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有助于增加员工与老师的互动,拉近员工与教学内容的距离。传统教学不是以员工为主体,而是以老师为主体,员工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内容,由于缺少员工的参与和互动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以问题统领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以教师与员工的互动为中心,教师根据教材合理安排问题,员工须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之上给予回答,教师给予相应的补充和帮助,员工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平等交流的机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经过员工自己讨论和验证的客观真理。
有助于员工在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帮助员工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就需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的方法。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非常不同,但是我们党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种问题的方法并没有改变。诞生在170年前的马克思主义仍然能解决今天的现实问题,这对于员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至关重要。